守正创新 笃行不怠 奋力谱写纺织产业发展新篇章
发言人:农工党山东省委会 安 辰

    发布日期:2023-01-14  浏览量:

  曾经有人问我,山东最有底蕴、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纺织是其中之一”。从曾经的“上青天”,到济南的七大棉纺厂,再到冬奥的“中国红”“冰雪白”,一路走来,山东纺织踏平坎坷成大道,书写了传奇、厚重了历史。但也要看到,与广东、江苏等省份比,发展中有烦恼,前行中有隐忧:一是转型升级纵深不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不平衡。二是品牌塑造能力弱,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偏少。三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能力不强,现有的2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多是地理聚集和空间聚集,企业间关联度低。四是产业生态还需优化,2600余家纺织企业,百亿规模以上的仅5家,“多”而不强与无力为“牵”同时存在。

  去年,我省将现代轻工纺织列入“十强”产业,为新时代再创山东纺织新辉煌,作出了新部署。时代从不等待观望者、彷徨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山东纺织业重整行装再出发,守正创新立新功。为此,建议:

  一、创新驱动,塑强核心竞争力

  现代纺织业的竞争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生产制造的科技含量。回望纺织发展史,从棉纱到化纤,从人工缫丝到机器纺纱,纺织产业的大飞跃大发展,哪一次不是因技术而强、因科技而盛。我省提出“十大创新”行动,强调“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今,纺织业演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要在新阶段站稳脚跟、赢得领先,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应聚焦纺织产业“五基”领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赛马”制,吸引海内外优秀创新团队,挂帅高端纺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企校联合,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升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创新服务供给能力。

  二、数字赋能,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数字浪潮下,纺织业智改数转如火如荼,但拥抱数字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在传统领域已经根深叶茂的产业而言,更需要以“二次创业”的勇气和魄力,加快流程再造、数字改造。数字化转型首在转架构,应通过引育复合人才、创新组织形式,打造“大平台+小前端”扁平化、平台化运营模式,为数字赋能筑牢组织基础。重在转设计,推动纺织企业利用众包、协同等研发新模式,提升创意设计能力;发挥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平台辐射功能,为全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要在转生产,采用自动络筒、智能纺机等装备,开展数字化改造,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成在转销售,引导企业加快发展智慧营销、个性化定制,通过工业互联网、电商平台等,提升营销水平,抢占市场份额。

  三、集聚发展,建立产业发展新生态

  集群化发展是现代产业竞争力、发展力的重要体现。应推动现有纺织产业集群,加强对关联产业、相邻地域企业的带动引领,通过产业互动、地域互动,促进行业升级。鼓励魏桥、鲁泰等“链主”企业发挥牵引作用,支持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促进产业生态良性发展。

  四、深化转型,重塑中长期新优势

  2022年,全省纺织工业预计营收3200亿元,同比持平,但总体呈放缓态势,竞争优势正在削弱。针对以上趋势,应坚持品牌化发展路径,搭建“公共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金字塔”,以区域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放大知名度,实现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实施“时尚山东”发展战略,加大对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纺织服装分赛等重大赛事宣传力度,立足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提高品牌时尚话语权。引导纺织企业聚力“五化”(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设绿色工厂,提高再生纤维替代使用比例,构建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

 

 

单位及职务:山东宏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界别:农工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