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言人:谭汗青

    发布日期:2023-01-14  浏览量: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边缘、太平洋西部边缘的交界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和面积最大的海洋交汇区,随着陆地资源的持续消耗,海洋成为最具竞争潜力的资源空间和战略缓冲区。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山东拥有全国约六分之一海岸线,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海陆统筹、向海图强,成为海洋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

  2021年,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9.7%,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完善陆海统筹,实现从单一的海洋渔业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多元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此,建议:

  一、优化科技创新力空间布局。我省要利用行政中心层次越高,经济科技职能越发达的规律,发挥济南高层次行政中心集聚优势,沿胶济铁路布局信息通道,强化区域联结,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绵延带。利用济南、青岛地理空间的双核结构,实现区域中心城市与边缘港口城市的有机结合,挖掘海洋经济潜力,构建聚合发展新结构。

  二、加快建设智慧信息基础设施。发挥“基站国家队”—“中国铁塔”共享建设优势,加快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设施布局,用好沿海、岛屿等铁塔基站配套设施辐射面积大的点位优势,让智能监控、边缘计算、传感设备攀高上塔,实现对胶济铁路沿线、近岸海域、海岸带区域的全天候综合监测和数据采集,利用“透明海洋”深海浮标等关键技术,促进智慧海洋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及智慧化应用平台建设,构建海洋“信息高速”,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和智慧服务水平,为经略海洋、陆海统筹提供信息支撑。

  三、提升海洋大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基于物联网数据集成,构建近临岸海洋立体监测网,建设海洋业务大数据中心,打破数据壁垒,积极面向涉海机构与企业提供服务。大数据中心要实现从基础设施支持方向数据生产方和运营方角色的转变,促进形成海洋安防、海洋环境、防灾减灾等方向的服务能力;提升5G在智慧海洋、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增强涉海机构与企业全领域、多层次的环境感知能力;促进数据综合处理和应用中心形成一体化智慧海洋产品。

  四、拓展提升覆盖全海域、全海深、多领域的海洋科技研发能力。采用“国家支持+民间投入”“产、学、研、金”互动的创新模式,加强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方面关键技术研发,整合国内外资源,促进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涉海高校和企业协同联动,以研制“载人深潜器”等为龙头,建立世界领先的“深海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同时,扶持培育涉海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技术交易平台,努力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

  五、布局形成综合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设海洋物联网,研发覆盖全海域、全海深的海洋数据探测采集系统,逐步将海洋领域上亿量级的智能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海洋工业物联网空基数据、岸基数据、海基数据、海床数据的集成,形成海洋行业专属大数据,配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手段,使之成为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无尽源泉。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应用、海洋知识图谱Digital Twin (数字孪生),全面加强“数字海洋”基础建设能力、海洋工程信息化建设及水下工程服务能力、“数字海洋”系统工程集成能力、“智慧海洋”问题解决能力。

  六、培育形成海洋服务新业态。加快海洋服务业发展是促进海洋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推动海洋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对于保护海洋生态,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广阔空间、极高价值。应在全面建设海洋公共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海洋教育、科研服务能力提升;强化海洋安全救助服务,提高海洋产业、海洋环境及污染的监测、预报、预警、救助、保险理赔等能力,形成兼备开发海洋、防灾减灾和保障产业安全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能力体系。

 

 

单位及职务: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走进深蓝》项目组制片人

界别:共青团和青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