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体育APP下载_欧宝体育平台-在线官网

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学习园地

古代的四大书院
  发布日期:2013-06-27 19:14  浏览量:

提起古人读书,你首先想到的也许是头悬梁、锥刺骨或者凿壁偷光的故事。其实,除了闷头自学,古人也可以选择到书院进修。唐代起,书院教育机构就承担着公共教育、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功能。

宋代时,遍地开花的书院坐落在各地山水城乡之间,不仅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丰富多彩的学术盛会和文娱活动。综合各书院的知名度和办学条件,古人评选出四大“重点学校”,历经沧桑,四大书院今犹在。让我们游走在当年名校之间,一探古人的校园生活。
               

白鹿洞书院  天下示范校

江西省庐山五老峰的南麓,众山环绕,溪水不紧不慢地流过。绿树掩映中,伫立着一座灰瓦白墙的建筑,那就是兴办最早的“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从大门向里望去,深深的庭院一进又一进,浓阴洒地,一片幽静。
  在1200多年前,这里的密林中只有一座茅屋,一只脖子上挂着小口袋的白鹿,经常往返于茅屋与山下村镇之间。出去时口袋里装的是铜钱,不久,白鹿就会把“买”回的笔墨带到主人身边。这位“白鹿先生”叫李渤,当年他旅游来到庐山脚下,被清幽的环境吸引,就此隐居读书,还驯养了一只乖巧的白鹿。这里因为山环水合,俯视似洞,就被人称为“白鹿洞”。
  唐代末年,兵荒马乱,士大夫们不忍看到斯文受辱,来到这里置田耕种,开辟了一处避世读书的风雅田园。南唐政府则在此创立官学,称为“庐山国学”。北宋时,改国学为书院,但很快毁坏。直到南宋,白鹿洞书院才在地方军政长官朱熹的主张下重修扩建。朱熹响当当的名头决不是来自他的官职“南康知军”,而是来自他的学问思想。
  朱熹将孔孟以来的儒家学说,结合当时国情,发展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理学”体系,为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读书人提供了一套理论基础和思想行动指南。作为儒学大师,朱熹堪称当时中国的精神领袖。
  在白鹿洞书院,朱熹聘请名师,广泛招生,亲自讲学。他制定的校训《白鹿洞书院学规》,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内容,不仅成为中国书院的办学“圣经”,还影响到韩国、日本等许多东亚国家。今天,日本仍有中学在升旗时集体背诵《白鹿洞书院学规》。
  “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南宋书院的学生,主修的课程就是经史和理学,相当于现在的哲学、历史、政治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而文学并不构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对宋朝学子来说,诗词歌赋欧宝体育APP下载_欧宝体育平台-在线官网的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娱乐方式。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岳麓书院 寓教于乐的百家讲坛

        湖南岳麓山并不算高,尽管坐落在繁华的长沙市内,却依然保持着山清水秀的本色。山下的清溪茂林之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学府。北宋初年,岳麓书院始建于僧人办学的基础之上,南宋时,这里已经逐渐发展为全国闻名的教育基地,不仅硬件条件优越,而且人气也很高,聚集了大批学士名家。
  在重建白鹿洞书院之前,朱熹也曾游学来到这里,与岳麓书院的“校长”张一起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学术大讲堂。岳麓书院盛况空前,据说听讲者蜂拥而至,坐乘的众多马匹把书院前的池水都喝干了。宋代大多数书院“门户开放”,不仅不收学费,插班生和旁听生也都是允许的。除了“本校”的任课老师,社会上的名流学者们也经常会到这里讲经论道,访问交流,而书院则会为他们提供“集贤馆”等住处。
  朱熹在这里讲学期间,有一次起了个大早爬上岳麓山顶看日出,兴奋地跳起来欢呼:“赫曦!赫曦!”(即红色的日出)朱老师的这次率性言行被传为美谈,于是师生们就在山顶建了个“赫曦台”。在这个多功能观景台上,早晨可以观日出,晚上可以饮酒赏月,还经常举办“主题派对”。自此往后,这里一直就是当年岳麓书院最受欢迎的课外活动场所。清朝人喜欢看戏,乾隆年间,人们索性以戏台的样子在书院一进门处又重建了个赫曦台。
  除了读书讲学,吟诗作赋和琴棋书画点缀着书生们的课余生活。此外,书院还经常组织郊游。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甚至仅仅天气不错也成为集体出游的好理由。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下,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就具备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怀。从孔子时代开始,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解惑论道,就是经典的教育理念。

          

 嵩阳书院 闭关清修的胜地

        中岳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就离武林圣地少林寺不远,苍莽青翠的群峰之间,还深藏着一座学术圣地。这座古朴清雅的书院背靠险峰,面对溪流,因坐落在嵩山之南而被称为嵩阳书院。在五代的周朝之前,这里一直是香烟缭绕的神佛庙观,周世宗时被改建为太乙书院,在官方的扶助下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宋朝,宋仁宗赐其名为“嵩阳书院”后,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名师大儒,比如朱熹的前辈程颢、程颐兄弟,就在这里做了十几年的主讲。朱熹能够创立更为完善的理学体系,也是站在程氏兄弟这类“巨人”的肩膀之上。

书院除了读书讲学和学术交流,还是潜心研究学问的地方。嵩阳书院周围环境格外幽静,特别适合静下心来著书立说。当年,司马光就在嵩阳书院的崇福宫中,组织众多才俊编纂完成了《资治通鉴》中的第9卷到第12卷。除了修书,许多官办书院还有书局,专门负责刻书印书,传播学术文化,内容一般是经史教学参考和书院师生的研究成果,很多书籍都远传海外。嵩阳书院现存的建筑布局很有代表性,可以看出古代书院的基本设置。中轴线上的先贤堂是祭拜孔孟以来众位儒学大师的圣殿;先贤堂后的讲堂是老师讲课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教学楼;后院的藏书楼就是“图书馆”,除了私人藏书,还有御赐经书;书院两侧的斋堂是书生们平时学习和住宿的地方,兼有自习室和学生宿舍的功能。
  嵩阳书院里最著名的景观,是两棵树龄2000年以上的古柏,它们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其中较大的那棵高约30米,围径15米,还有一个能同时容纳几个人、南北相通的枯孔。与这二老相比,唐宋先贤都成了后生可畏的年轻人。从“谪守巴陵郡”、向范仲淹约稿《岳阳楼记》的藤子京,到北宋两朝宰相吕正蒙,当年在这里读书的诸多学子,也许会经常抚摸着树干,发出有关时光流转的感叹吧,就像孔子当年望着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
      

   应天府书院  国立名牌学府 

河南省的商丘古城四四方方,周围被水环绕。古城南门外的南湖旁,一座白墙灰瓦、雕梁画栋的建筑,提醒着人们这里就是宋代的“应天府”。当年的应天府交通便利,商旅云集,被北宋政府设作四京中的南京,繁华堪比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西京洛阳府(今洛阳),甚至东京开封府(今开封),而当年的应天府书院就设在闹市之中。如今这座应天府书院,就是在原来残存遗址上修复的,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巍峨壮观,虽说是新修的,但还是能让人依稀感到犹存的古风。

  1015年,应天府熙熙攘攘的街市上车水马龙,一位背负行李的书生正深情凝望着眼前的校舍。经过几年苦读,他终于考中进士,造福国民百姓、抗击异族侵略的雄心壮志是否能就此实现呢?这次与母校道别后,他将踏上漫漫仕途的第一步。这位书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书院苦读时,他过着“划粥割齑”的日子,就是把粥划成几块,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天的饭食,为的就是在“穷则独善其身”后,“达则兼济天下”。
  范仲淹母校的前身,是后晋名儒所办的私学,北宋时被朝廷诏立为应天府书院,后来又成为“南京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地位高于一般的官学。著名的文学家晏殊当时任应天知府,他大力支持书院的发展,把应天府书院办成了名副其实的名牌重点。
  作为一所官办院校,这里的主讲、助教和讲授官(这些都是自古就有的名称)都由朝廷直接任命,教学内容则与科举有密切关系,教学水平也直接体现在“升学率”上,百余名学生在科举中及第的多达五六十人。
  在宋朝,对于许多普及初等教育的县乡级书院和家族书院来说,是没有入学考试的。而像四大书院这种国立重点院校,入学考试仍是选拔学生的主要手段。面对全省招生的著名书院,一般要有秀才“学历”才可以参加,而且每年只有少得可怜的招生名额,比如岳麓书院在南宋乾道年间定额招生20名,绍熙年间才又扩招额外生10名。
  “重点大学”虽然难进,一旦考上,待遇非常好。学生都由书院供养,如果考进岳麓、应天府这种官办名校,除了食宿和一切日常开销,书院还会定期发放优厚的补助,学生们甚至可以靠“奖学金”养家。两宋以来遍布全国的众多书院,多数早已香消玉损。幸好声名赫赫的四大书院,被修复和保护了起来。如今,不论成为旅游景观,还是融入当今的大学,它们逐渐开始重新发挥文教功能的余热—除了供人瞻仰怀旧,又再度成为当今海内外名家学者的讲堂。如果庙堂不在了,山川还在,中国的书院永远会等待着能够撑起它们的精神栋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 欧宝体育APP下载_欧宝体育平台-在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