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体育APP下载_欧宝体育平台-在线官网

图片
青岛市政协欧宝体育APP下载_欧宝体育平台-在线官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2-09-15 11:15  浏览量:

  近些年来,青岛市抢抓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引进重点整车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为突破口,以引导本地企业向生产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和本地培育,逐渐形成以整车龙头企业带动,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发展态势,汽车产业已成为青岛市第一大工业产业。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目前,青岛市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到278家,其中:已获得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7家,改装车生产企业28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900余家,另有已备案的在建整车项目2个,全市整车总产能133.7万辆。青岛市现已形成以解放青汽、上汽通用五菱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以一汽富奥、国轩电池等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完善产业链,连续4年整车产量超过百万辆、工业产值过千亿元,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超过40万辆,汽车产业已成为青岛市第一大工业产业。

  2020年,全市共生产整车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12.97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7%,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2020年工业增加值增速19.4%,累计占比13.29%。

  2021年,受商用车行业下行、芯片短缺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市汽车产业同比下滑。全年共生产整车105.7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16.41万辆,同比增长26.52%),同比下降12%。

  在车辆品种和车型配置方面,我市企业通过不断加大研发和车型导入力度,已经形成了集传统燃油车、LNG清洁能源车和纯电动及氢能源汽车在内的完整生产体系,车型涵盖轿车、SUV、交叉乘用车、轻中重卡、客车、特种(专用)车辆等高中低配全系列。

  (二)产业集聚情况

  通过鼓励引导区市和企业集约化发展,我市汽车产业基本形成了即墨、莱西和西海岸三个主要集聚区,产业“雁阵型”和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1.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

  位于即墨区,以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两大整车企业为“头雁”,以一汽富奥、一汽富晟、海通车桥、海隆机械等100余家零部件生产企业为雁阵的雁阵型集群初步形成,以生产轻中重卡、轿车车型为主,整车年产量已经超过50万辆,整车产值超过800亿元,区域内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2022年,奇瑞汽车青岛基地乘用车项目及配套零部件项目将建成投产。

  2.莱西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集聚了国轩电池等5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2022年,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总部及整车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带动五菱柳机与北汽制造合作的70万台发动机项目及相关零部件配套等项目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3.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为“头雁”,以五菱青岛专汽、柳州五菱山东分公司、华瑞汽车零部件等企业为“雁阵”的雁阵型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整车产量已达近70万辆,整车产值230余亿元,区域内汽车产业产值超300亿元。随着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国鸿氢能、鸿基创能等产业链相关企业陆续落地,产业还将持续发展。

  另外,城阳区以青特集团、重汽青岛重工等为代表的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胶州市以索尔汽车、中集冷藏车等为代表的专用汽车,平度市以青岛立博汽车精密部件等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优势。

  (三)骨干企业及品牌

  1.整车企业。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重汽青岛重工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分公司、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等7家整车企业。一汽解放青汽公司主导产品为解放牌轻、中、重型全系列及专用车和改装车产品,还开发了天然气卡车和纯电动卡车。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是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主要生产基地,是国内交叉型乘用车主要生产企业,主要产品为五菱牌交叉型乘用车、SUV等。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于2020年将总部从北京落户至青岛,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具备越野车(含新能源)、轿车(含新能源)、货车(含新能源)、客车(含新能源)、军车、改装车的全资质整车制造企业,填补了山东汽车产业的空白,也是青岛市历史上首个一线品牌整车制造总部企业。重汽青岛重工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涉足专用汽车行业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青专牌各种重型改装汽车。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主要从事纯电动客车生产、制造,具备6米-12米全系纯电动客车生产线,该公司是比亚迪重要的新能源客车出口基地,“青岛制造”已经输出到了英、美、匈牙利、韩国等国家。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整合了美锦能源控股的佛山市飞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所有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具备各类车型的正向开发能力,主要产品包括氢能源与纯电动各类型公交车、卡车、市政车辆,各种类型物流车。

  2.改装车企业。包括五菱专用车、中汽特种汽车、中车四方、奥扬新能源、中集专用车等重点企业。五菱专用汽车是我市产量最大的改装车生产企业。中车四方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获得公铁两用车公告的专用车生产企业。奥扬新能源与美国时代制造公司合作生产技术先进的高空带电作业车。

  3.零部件企业。包括海隆机械、海通车桥、华瑞、三元、国轩、特锐德、桂格车灯等重点生产企业,产品涵盖各大类汽车零配件。围绕整车企业在周边形成一批车身配套制造企业。

  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情况

  (一)青岛立博精密新能源汽车变速箱项目,有效填补国内商用新能源汽车的空白,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

  (二)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氢站用液压活塞式压缩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其产品研发突破了国内加氢站及氢能产业链条上压缩机产品“卡脖子”技术,解决加氢站核心装备对外依赖程度高的问题,大幅降低了加氢站的建设成本。

  (三)青岛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燃料电池用双极板,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达到国家科技部氢能源燃料电池双极板2020年重大攻关项目的指标要求。依托自主研发的配方和工艺创新,青岛杜科新材料将单片双极板的制造时间压缩至30秒,生产效率大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制造成本也得到极大降低。

  三、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发展情况

  (一)建立组织机制。2021年2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了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联席工作小组,编制《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联席工作小组工作规则》,明确部门分工和推进机制。印发《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测试道路及路侧设备设置要求》等,为实施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建章立制。

  (二)打造先行示范区。编制《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先行示范区总体实施方案》,在城阳区、即墨区、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划定5个总面积50.2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先行示范区。目前,全市已经完成2条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道路建设,其中位于即墨汽车新城的测试道路长8公里,涵盖15个路口,14个场景;位于蓝谷管理局的测试道路长3公里。在规划建设的还有西海岸中德生态园、莱西市和高新区等3个区域。

  (三)初步构建产业基础。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起车载设备、路侧设备、高精定位技术、自动驾驶技术、车路协同技术、检验检测等研发生态,培育了5家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超过30家。易华录、四维图新、中机寰宇等企业已落户青岛,武汉英泰斯特、国检中心、华砺智行、百度、新石器、上海仙途、轻舟智航等已达成合作意向。

  四、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及燃料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一)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充换电设施服务网络,较好满足了市民绿色出行补电需求。

  1.基本情况:目前,青岛市有国网(山东)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普天新能源(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城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特来电充电网运营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星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50余家。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1397座,充电桩3.44万台。按充电方式统计,直流桩0.78万台,占比22.7%;交流桩2.66万台,占比77.3%。按使用对象统计,公用桩1.28万台,占比37.2%;专用桩0.42万台,占比12.2%;自用桩1.74万台,占比50.6%。建成换电站22座,其中公交车换电站7座、乘用车换电站15座。

  2.主要特点:2020年以来,青岛市充电基础设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建公用充电桩以大功率直流充电模式为主。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发展,为满足用户快速充电需求,公用充电桩逐步淘汰小功率交流充电模式,转为以大功率直流充电模式为主,国网电动公司、特来电公司、星充公司等主要建设运营企业在青岛新建的2810多个充电终端中,大功率直流充电终端有2480多个,占比88%。二是居民小区私人自用充电桩增长迅速。2021年7月制定出台《青岛市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同时从物业管理、供电服务等方面加大协调工作力度,较好解决了充电桩进小区难的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私人自用充电桩2021年新增7030台、2022年1-6月份新增6650台,分别增长187%、61.6%。三是充电场站服务能力提升明显。一方面推动具备条件的60余座公交专用充电站错峰开放为社会提供服务(夜间为公交电动汽车充电,白天对外开放为社会新能源汽车充电),进一步优化全市充电场站布局,提高市民绿色出行充电便利度;另一方面鼓励建设运营企业加强充电场站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充电车辆司机提供休息、餐饮服务,既拓宽充电站营收渠道,又提升充电站服务能力。四是新技术、新模式逐步推广。国网电动公司“居民小区充电桩统建统营”、特来电公司“分体群控、智能充电”“两层安全防护技术”、星充公司“人人电站、私桩共享”等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应用与推广,极大提高了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性和充电设施利用率。

  3.困难与问题:一是公用充电桩建设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中心城区热点区域扎堆建设,充电站密度过大,存在“抢地盘”现象;而在边远城区,企业建设积极性不高,一桩难求。二是大部分充电站运营盈利较难。充电桩利用率普遍低于10%,且运营模式单一,投资回收期较长(一般在3-8年),如无政府补贴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后续投资建设意愿不强。三是充电桩进小区仍有诸多制约因素。虽然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但现有小区车位不足、电力容量有限、物业公司不配合等问题仍然突出。四是换电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充电设施。由于电池标准不统一、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推广量有限、建设投资成本更高、通用性差等因素,换电站建设数量较少。

  4.建议:一是指导各地编制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做好城市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高速公路服务区、乡镇驻地等重点场景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引导新建充电设施合理布局,避免企业建设选址冲突,优化公共快充服务网络。二是规范相关标准与工作流程。建议从国家层面逐步分类统一新能源汽车电池标准,加大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力度;修订完善充(换)电站建设、验收行业标准并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规范建前规划选址审核、建成验收、建后运营监管等工作流程,确保充(换)电设施科学建设、安全运行。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延续并修改完善中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奖励政策,根据充(换)电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研究发放充(换)电设施一次性建设奖励资金与运营充电补贴资金,减轻建设运营成本压力,引导充电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四是进一步落实部门职责。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工作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建议国家或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并督导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助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二)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1.回收体系:截至目前,以上汽大众、奇瑞新能源等主要汽车生产企业为主体,在我市设立127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这些网点在全市10个区市均有分布,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回收电池均由汽车或动力电池厂家进行处理。

  2.梯次利用:主要涉及中国铁塔能源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和青岛城运集团等企业。山东铁塔目前每年采购金额约2.5亿元。因梯次利用年限为6-8年,目前电池尚未到报废年限,后续将涉及回收利用工作。青岛城运集团自2013年开始使用电动大巴,以租赁的方式使用动力蓄电池,所有权归电池生产厂家,退役后全部由厂家回收处理。

  3.再利用:目前我市处于起步阶段,建成投产企业较少。目前城阳区正在推进北辰循环项目,计划明年3月份峻工投产,该项目是我市首个零碳排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系统。

  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

  青岛坚持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助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19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在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控制等领域,已获得国家、省、市支持相关科技项目40项,财政资金支持超2.6亿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在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引进建设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研究院,其中一期建设财政资金支持1亿元。

  (二)在汽车电子方面,支持青岛佳恩半导体有限公司、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开展透明电极型功率芯片(IGBT)的研发和产业化、大电流IGBT芯片的研发与应用、大功率芯片(IGBT)的研发和产业化、IGBT陶瓷基板用氮化硅粉体国产化等省、市级技术攻关6项,财政资金支持1685万元。

  (三)在动力电池方面,支持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有限公司、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等高校、企业开展锂电池以及隔膜、电极与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工业化应用等省、市级技术攻关8项,财政资金支持4300万元。

  (四)在燃料电池方面,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多场耦合作用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密封接头和膜电极组件的热机械疲劳行为研究、新型大功率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研制、面向城际运输的氢燃料动力中型专用车开发与示范等国家、市级技术研发4项,财政资金支持3934.7万元。

  (五)在电机电控方面,支持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特科技工业(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海联金汇电机有限公司等开展新能源车高转速电动机干磨防尘封的开发、新能源汽车压缩机电机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面向功能融合的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关键技术与工艺研究等项目研究4项,财政资金支持620万元。

  (六)在协同控制方面,支持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等开展交通信号优化配时的机动车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基于车速引导的交叉口车辆协同控制建模分析与优化等省、市级技术研发8项,财政资金支持3170万元。

  (七)在智能网联汽车(含自动驾驶)方面,支持青岛海信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青岛即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加强L2级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电器控制总成的研发、基于人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等项目4项,财政资金支持630万元。

  (八)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方面,支持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青岛立博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等开展汽车轻量化用高强度细规格钢帘线热轧盘条的研制、新能源汽车全铝底盘车身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汽车轻量化复杂结构件注塑模具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研究等项目3项,财政资金支持1522万元。

  (九)在新能源汽车装备及零部件方面,支持青岛青特众力车桥有限公司、青岛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新能源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高性能制动软管的研发等项目2项,财政资金支持320万元。

  六、几点建议

  (一)帮助整车厂提升本地市场份额

  建议充分挖掘我省网约车市场、邮政和港口物流等市场潜力,通过各种公营平台扩大市场空间,在推动出租车、市内和港区物流车逐步实现新能源化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本省车辆的市场占有率。

  (二)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稳定企业生产经营

  在抓好疫情防控情况下,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能、产能不足等问题,保障企业尽可能稳定生产经营。在帮助外省车企协调解决本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保供事宜的同时,积极帮助本省车企协调保障其省外供应商的零部件供应。

  (三)支持企业进行芯片国产化替代技术攻关

  据企业提供信息,上汽通用五菱在用芯片共计1093种,其中进口芯片占到95.4%,国产芯片占比仅4.6%。涉及芯片品牌118个,其中国外96个,国产22个。汽车芯片替代的研发周期长,无法在本次缺芯事件内完成。但从长远看需加强车用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建议支持整车企业、系统供应商、芯片供应商组成联合攻关芯片科研项目,并推动半导体项目加快建设进度。

  (四)完善氢能监管体系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投资活跃,技术进步加快,作为产业发展的前置基础,需要从国家层面早日明确氢能源发展规划和布局;而围绕加氢站建设,则需省级以上早日出台相关规定,明确许可部门和审批流程,便于各地依法依规开展示范应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 欧宝体育APP下载_欧宝体育平台-在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