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市县 > 潍坊市

潍坊市概况

发布日期: 2022-04-18 

  潍坊,古称潍州、潍县,又名“鸢都”。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南依沂山,北濒渤海,东连青岛,西接淄博、东营,南与临沂、日照接壤。现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临朐、昌乐2县,设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省级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4个市属开发区,有118个镇(街)。陆地面积1.6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50千米、海域面积142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底,户籍人口914.15万人,常住人口935.15万人,有回、满等51个少数民族。潍坊市是“世界风筝都”和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历史沿革。早在6000多年前,弥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自夏以来,历代王朝政权在此封国建邑,设州立府。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至春秋时期,现市辖区曾分属于齐、鲁、杞、莒等国。战国时期,现境大部属齐,诸城等地属鲁。秦时分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汉时为青、徐二州刺史部所辖。两晋、十六国时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依次占据。隋时属北海、高密二郡。唐时属河南道,青、密二州。宋时属京东东路,青、潍、密三州。金时属山东东路,置益都府及潍、密二州。元朝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益都总管府所辖,分属潍、胶、密三州。明清两代分属青、莱二府。民国初属胶东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山东省。1948年4月潍县解放,成立潍坊特别市和昌潍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潍坊市域地专级行政建置主要为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潍坊市,以下领县,所辖县市多次调整。1967年3月,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7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为省辖设区市。1991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1995年,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2008年,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成立;2015年10月更名为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2011年潍坊综合保税区成立。至此,潍坊市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自然地理。潍坊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中部为倾斜平原区,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森林覆盖率33%。境内最高峰为沂山,海拔1032米。主要河流有潍河、弥河、白浪河、南北胶莱河和小清河等,有大中型水库27座,其中峡山水库库容14亿立方米,是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度,年平均降水量615.3毫米,年均无霜196天。

  历史名人。潍坊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家、郑学创立者郑玄,北魏农学家、《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北宋名相、“三元”状元王曾,北宋杰出画家、《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张择端,清代父子名相刘统勋、刘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都出自这里。齐国第一代君主姜尚的首封地就在营丘,东汉建安七子中的孔融,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苏东坡、欧阳修,“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等都曾在潍坊执政理事,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和女文学家李清照夫妇,曾长期在青州生活。近现代也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创作演出《兄妹开荒》、首导歌剧《白毛女》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等,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是潍坊人。

  名胜古迹。潍坊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有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的沂山,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有世上罕见的山旺化石、远古火山口群等地质景观和大批天然湿地。十笏园、风筝博物馆、青州古城、云门山、范公亭、老龙湾、杨家埠、富华游乐园等景区(点)中外驰名。其中,沂山景区、青州古城为国家5A级景区。

  经济社会发展。潍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北临渤海莱州湾,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75%。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善,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六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济青高铁建成通车,潍莱高铁、京沪高铁东线加快建设,是全国100个区域性高铁枢纽城市之一;潍坊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山东省地区性重要港口、对台海运直航港口,已开通至日本关东、关西两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潍坊机场开通至北京、上海等13个主要大中城市的国内航线,并成功开通直飞日、韩、泰的国际航线。

  潍坊资源丰富,产业发达。已发现矿产资源58种,蓝宝石和地下卤水储量居全国首位;北部沿海地区有4462平方千米的浅海、滩涂和滨海平原,开发潜力巨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三次产业比例为9.1:40.3:50.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预计达到49.74%。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建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全市工业已形成机械装备、石化盐化、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总部经济、创意设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88.50亿元,税收收入923.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06亿元。

  文化建设。全市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可移动文物51.9万余件,创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高密剪纸、诸城派古琴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高密茂腔、扑灰年画等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潍坊市图书馆中有国家二级以上馆10个,其中一级馆9个;文化馆中国家二级以上馆13个,其中一级馆10个;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50家,其中一级馆2家,二级馆2家,三级馆2家;所有镇街全部建成规范化综合文化站。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潍坊国际风筝会成功举办36届,鲁台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25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成功举办20届,连续举办12届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和9届中国画节,影响越来越大。青州的花博会、昌乐的宝石节、昌邑的苗木博览会、临朐的奇石节、寒亭的年画艺术节、高密的红高粱艺术节等会展活动,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书画产业强势发展,被誉为“中国画都”。民间艺术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创意开发迸发活力,红木嵌银、工艺地毯等传统民间工艺已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广泛影响的民间工艺品牌,风筝、年画等传统民俗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年扎制风筝2亿多只,产品销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形成了广告传媒、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动漫、雕塑、数字出版、书画七大龙头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