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市县 > 菏泽市

史海拾贝丨成武·成武县及古郜·南郜考

发布日期: 2022-07-20 

  成武何时置县,历来有两种说法,即秦置县说与汉置县说。持秦置县说者多以《史记》记载为依据,持汉置县说者,多以唐朝以后史籍记载为依据。两说相争,谁也说服不了谁,且都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其实将“成武”的由来与“成武县”的由来分开来考证,问题就变得容易得多。

  成武作为地名要比成武县作为县名来得要早,甚至要早得多。以菏泽市为例,《禹贡》:“导菏泽,被孟潴”,是“菏泽”一词最早的出处。先作为水名,后作为地名,是“菏泽地区”的由来,然后才有“菏泽市”,时间相差四五千年。再如“中国”,最早见于《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丝裂疆土,于先王肆。”古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称其四境的民族为蛮、夷、戎、狄,华夏人居中央,遂自称为“中国”。其后几千年,“中国”一词内涵与外延多有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中国”,中国才作为国名被确定下来。

  “成武”一词作为地名源于何时?仅凭传说难以服人。成武作为地名使用,最早见于《史记》,共有四处:①秦二世三年十月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汉·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卷十六,770页)②其后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史记·曹相世家》卷五十四,2023页)③攻东郡尉于成武破之。击王离军,破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卷五十七,2066页)④从攻围东郡守尉于成武,却敌,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史记·攀郦滕灌列传》卷九十五,2651页)这四条是秦置县说的依据。因《史记》为汉代司马迁所书,有考证者认为是司马迁以汉时地名记秦时之事,至汉才有成武县。道光庚寅《城武县志》载:“汉高祖曾经此地,喜武功之有成也,名为成武”,想让成武沾刘邦皇帝的光,说县名是刘邦给起的。看似顺理成章,其实不合情理。(又有传说成武名是汉武帝给起的,也是拿“成武”组词。对此,郑超亮先生有专文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考察“成武”的来历,还得先从“郜”说起。郜国是代表成武最先载入史册的,郜之前无地名,史书也有明确记载。郜是周武王为其同父异母弟弟(周文王第十一子)的封地,处于西周王室的核心地带,属周初分封的四十个(荀子认为是五十三个)同姓国之一,足见其地位卓越,人丁兴旺,经济发达。二百余年后,周平王东迁,“周礼”尽废,周天子威信扫地,将王宫由“宗周”东迁“成周”,诸侯野心膨胀,大国挑起事端,以武力兼并小国。郜国就是东周初期诸侯纷争的首批牺牲品。郜归宋国后,鼎被掠走。郜鼎被掠,意味着郜永远失去立国的资本。但是“国破山河在”,郜国被灭至秦统一中国历时五百余年,这么大的一个地方从此就没了名字,是不合情理的。其实,“郜”灭之时就是“成武”产生之日,“成武”即是“郜”的替代地名。

  在古汉语中,“成”与“武”字都是常用字,音义较为固定,至今变化不大。“成”字有两种含义:①成为事实,实现。如《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都是这个意思。②平,特指和平。《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晋为成”,“为成”即是讲和。“请成”“求成”“行成”都是“求和”的意思。“武”字意义也不复杂,“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更甫切”(《说文解字》266页)。“武”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四种含义:①脚印,屈原《离骚》:“及前王之踵武”。②古时的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下》:“不过步武尺寸之间”。③勇猛、勇敢。《诗经·郑风》:“孔武有力”。④与军事、战争有关的事物,与文相对。《尚书·武成》:“偃武修文”。可见,“成武”合用,即指战争。成武因战争得名无疑。秦以前有关“成武”的战争莫过于宋灭郜,就是宋王(指宋殇公)效法周武王,灭郜后取郜鼎,命名郜属地为“成武”,借以显示自己的武功。因战争而得名,成武并非首例,如河南省的偃师市,《名胜志》载“周武王伐纣回,偃师息然戎于此,故名”。《尚书·武成》篇是记述称颂周武王伐商纣一事的。对战争的原因、过程及战后的壮举都作了详细描述,称颂武王是以“仁义”之师伐“无道”之君,“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此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北,而万姓悦服。”自此,“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武成”即是“成武”。其实,宋殇公灭郜是以“不义”之师伐“有道”之君,尽管以“成武”来美化自己,其下场却是悲惨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将当时沦为奴隶的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属周初分封的少数异姓国之一(微子启为子姓)。微子启下传十三代到宋宣公,宣公即位十九年,患了重病,并没有把君位让给儿子殇公,而是让给了自己贤明的弟弟穆公。不久,宣公去世,穆公应宣公的要求即位(公元前728年)。穆公在位九年去世(公元前719年),临终前把君位让给了宣公的儿子殇公。殇公喜好战争,在位十年中就发动了11次战争。郜国就是宋殇公在位期间(公元前719年~公元前710年)的公元前713年之前被灭(宋先后灭周边小国六个,郜为其中之一,防也于同时期被宋灭)。

  总而言之,“成武”作为地名是继“郜国”被灭后就开始使用的。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成武以地名定县名。汉灭秦后,沿袭旧制,仍称成武县。因此,秦置县说是对的,汉置县说就是错的了。围绕“成武”辑录的那些故事,尽管美妙动听,都是不足信的。

  旧县志《舆地志·古迹》中有两个以“郜”为名的地方:一是“古郜,在县东南十八里,文王庶子所封国也。后没于宋。周桓王十年夏四月鲁取大鼎于宋,即此处。”二是“南郜,在古郜南二里许,宋下邑也。”郜之鼎只有一个,周初也只封一个郜国,为什么会有两处以“郜”为名的地方呢?且两地仅距“二里许”,这又是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

  要破解这一千古之谜,还得从“郜”之“鼎”说起。“南郜”与“古郜”仅相距“二里许”,即一千米左右。在这么狭小的地域内,两者若同时作为地名使用是不合情理的,必定有先有后,有个此消彼长、此生彼亡的过程。既有“南郜”,何为“北郜”?“南郜”之北“二里许”的“今郜”(今郜鼎集,也称郜城集)为何只称“古郜”,而不称“北郜”?

  其实,“古郜”中的“古”字是初修志者硬加上去的,只是与“南郜”相对应的称呼,未必比“南郜”存世较早。试想,“南郜”已荡然无存,“古郜”却风采依旧,可能吗?“南郜”又是怎么没的呢?可见,初修志者是凭想象或传说加注的,没做过多少考证工作。何况“郜”灭与初修志又相差着两千多年,仅凭想象与传说,是难以说清楚的。

  欧宝体育APP下载_欧宝体育平台-在线官网:“成武”的来历,前文已说得明白。即“郜”灭后“鼎”被掠,“郜国”原属地(都今成武城区)命名为“成武”。郜国王室贵族成为宋殇公的阶下囚后,贬为庶民,被安置在“宋下邑”(属宋国封地)监视居住,成武城驻地由宋国派兵驻防。因其位置特殊,在原郜国之南,故名其曰“南郜”。公元前713年,郑国军队进入郜城(原郜国都城),郜城归于鲁。郜国原王室贵族“要求”北迁,回归故里,被安置在原“郜之南邑”古郜(今郜鼎集,原郜封地),接受鲁桓公统治。从此,南郜再无郜姓人居住,自然消亡。郜氏家族在古郜(今郜鼎集)繁衍生息,一直延续至今。

  (陈承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