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简史 > 改革开放简史 >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小康目标

发布日期: 2022-04-16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断在探索中锚定目标、把握方向。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持续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改革开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10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中国走什么样的改革开放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回答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坚持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这个全党和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重大问题。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他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党的十二大闭幕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我国政治形势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一心一意搞建设了;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84年6月,邓小平在回答参加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团成员提出的“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问题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讲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从中国的近代史讲到现在,从国内讲到国际,从改革讲到开放,从经济讲到政治,讲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他指出,我们构想的这条道路叫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可行的,走对了。这次谈话以《邓小平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题在《瞭望》杂志刊发后,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高高飘扬。

  翻两番、奔小康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邓小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给出了生动的回答,创造性地赋予“小康”一词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将原本抽象的社会发展目标具体化。

  “小康”体现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既反映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丰衣足食的朴素追求,也蕴含着中国历代先贤的理想社会情愫。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作为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概念,既包括个人或家庭摆脱贫困生活后的情景,又包含了物质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来描述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图景。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指出,到那时“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党的十二大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小康目标,从战略思想上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上急于求成的问题。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1983年春节前,邓小平带着“小康社会在实践中有没有具体标准”这个问题,到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浙江和上海进行了为期3周的调研。经过深入调研了解情况,他系统阐述了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

  “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特有名词,切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一经提出就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

来源 :《改革开放简史》  

友情链接: